引言:半導體產業的水資源挑戰與零排放需求

半導體製造過程需要大量超純水(UPW)來進行晶圓清洗、蝕刻、拋光與製程冷卻,因此產生的廢水量相當可觀。根據統計,一座12吋晶圓廠每日用水量可達10萬噸以上,其中約60%成為廢水。在水資源日益短缺、環保法規趨嚴的背景下,如何有效回收再利用廢水,並最終實現「零排放(Zero Liquid Discharge, ZLD)」,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課題。

本文將探討:

  1. 半導體廢水的特性與挑戰
  2. 主要的廢水處理與回收技術
  3. 成功案例:半導體企業如何實現 ZLD
  4. 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

1. 半導體製造業的廢水特性與挑戰

(1) 廢水來源與類型

半導體廠的廢水主要來自以下幾個製程:

  • 清洗製程:去除晶圓表面污染物,產生含氟廢水高COD有機廢水
  • 蝕刻與化學機械研磨(CMP):使用強酸或強鹼溶解材料,產生高pH或低pH的酸鹼廢水
  • 電鍍與金屬蝕刻:含有**重金屬(如銅、鎳)**的廢水。
  • 冷卻水與鍋爐排放:含有高濃度鹽分與矽化物

(2) 廢水處理的挑戰

  • 水質變異大:不同製程的廢水成分差異大,處理工藝需要高度靈活。
  • 高純水需求:半導體生產需回收高達UPW等級的水質,技術門檻高。
  • 高鹽高COD廢水難處理:廢水中含有高鹽與難降解有機物,傳統技術難以完全去除。
  • 環保法規趨嚴:全球政府對水資源管理要求提升,企業需大幅減少排放量。

2. 半導體廢水回收與零排放技術

(1) 分流收集與預處理

  • 分流管理:將不同類型的廢水(酸鹼、金屬、有機污染)分類處理,提高回收效率。
  • 沉澱與過濾:去除大顆粒污染物與懸浮物,降低後續處理負荷。
  • 化學中和:調整酸鹼度,減少設備腐蝕風險。

(2) 高效生物與物理處理技術

  • 生物處理(MBR, SBR):降解有機污染物,提高可生化性。
  • 電化學技術:透過電解去除金屬離子,提高水質穩定性。
  • 活性碳與氧化技術(AOP):去除難降解有機物,提升水回收率。

(3) 高效膜技術:實現高純水回收

  • 超濾(UF)+ 反滲透(RO):去除懸浮固體與鹽類,回收純水供製程再利用。
  • 納濾(NF):有效去除特定離子,提高水質穩定性。

(4) 蒸發結晶與零排放技術

  • 機械蒸汽再壓縮(MVR)蒸發:高效回收水分,降低最終濃縮液量。
  • 多效蒸發(MEE)+ 結晶技術:將高濃度廢液轉化為可回收固體鹽,達成零排放。

3. 半導體企業成功案例:實現 ZLD

案例 1:台灣某晶圓廠的水資源回收計畫

背景
該晶圓廠每日用水量達12萬噸,廢水排放占比超過 60%。

解決方案

  1. RO+NF 組合膜處理:將可回收的純水回用,提高水回收率至 85%。
  2. MVR 蒸發技術:進一步濃縮高鹽廢水,減少 90% 最終液體排放量。
  3. 結晶回收:將殘留鹽分轉化為工業副產品銷售,降低處理成本。

結果: ✅ 水回收率達 92%,大幅降低自來水需求。
最終廢液量減少 95%,大幅降低排放費用。
降低碳足跡 30%,達成 ESG 目標。


案例 2:美國某半導體公司透過餘熱回收降低 ZLD 成本

背景
該半導體公司希望透過熱能回收降低零排放技術的運行成本。

解決方案

  1. 熱能回收系統:將鍋爐與廠內餘熱用於廢水蒸發,提高能效。
  2. MVR 蒸發 + 多效蒸發(MEE):減少 ZLD 運行成本 40%。
  3. RO 膜回收再利用:提升 UPW 回收率,減少外部水資源依賴。

結果: ✅ 降低 ZLD 能耗 40%,減少運行成本。
提高 RO 回收率 90%,減少新水需求。
大幅降低碳排放,符合環保法規要求。


4. 未來趨勢與發展挑戰

(1) AI 與 IoT 智慧化管理

  • 智能監控系統:即時監測廢水處理數據,提高水回收率與系統穩定性。
  • AI 優化能耗:透過 AI 調整 ZLD 設備運行,提高能效並降低成本。

(2) 廢水回收再利用技術升級

  • 新型膜技術(石墨烯膜、奈米濾膜):提升水回收效率,降低能耗。
  • 更高效 MVR 技術:透過低溫蒸發,進一步減少 ZLD 的能耗成本。

(3) 法規趨嚴,企業需積極應對

  • 全球 ESG 法規強化:政府要求企業逐步降低水資源消耗,提高水回收率。
  • 環保審查更嚴格:半導體企業需積極採用 ZLD 技術,以符合排放標準。

結論:ZLD 是半導體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

透過高效水回收技術、先進蒸發結晶技術與智慧化管理,半導體企業不僅能夠大幅降低水資源使用量,還能透過廢水資源回收與零排放技術,降低環境影響,達成 ESG 目標。隨著法規趨嚴與技術進步,未來 ZLD 技術將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標準解決方案。

參考資料